而它正是敝公司那本厚厚的午餐店家芳名錄裡面的其中一家
猶記得當時同事說這家店就在公司附近,但是他們不提供外送服務
所以點餐後還要騎車自取.........
而且提供外帶的餐點選項好像也不多,主要就是魯肉飯系列和幾道小菜而已
因此我對這家傳說中的好吃魯肉飯真面目一直存有好奇心
直到某週末兩人剛好在一個街口外的市民廣場閒晃,才決定晚餐就前往光顧
只要抬頭看得到台中地標「The One」大斧迎面劈來,離餐廳所在大概也不遠了
究竟小小一碗魯肉飯能有多「五星級」?
光瞧這精緻小店舖外還有花團錦簇的點綴就可見其巧妙處
客人一進門率先迎接的是半開放式的廚房
簑衣斗笠、木桌凳子和紅瓦色的地磚營造出古樸的用餐一隅
所幸菜單上滿滿四五〸種的餐點,樣樣同是平易近人的「有省錢」(台)
通常初次造訪新店家時,未免誤踩地雷最好先偷瞄別人桌上有啥好酒好菜
但臨座這家人相當捧場、盤盤見底,所以我們就只好隨意點個幾樣小菜......
怕菜單白紙黑字看不過癮,還有活動式人肉餐車親自將小菜送到面前提供加點...
後來加點的「辣豆瓣雞胗」和「涼拌豆豉豆腐」
用豆豉來代替一般醬油或醬料的清新組合,很適合用來當開胃菜!
開動前先來一張全家福,才兩個人吃居然失心瘋點了滿桌菜耶!
五菜一湯兩飯,還差一盤就可以排滿樂透九宮格了...
經過照片回顧也才發現「人客啊~點菜奈嘸點青菜」啦?不良示範請勿模仿...
雖然前情提要是平價,但一個人兩道菜也將近一張「國父說再見」~95元呢!
說到古早味必點的【手工香腸】,一盤兩條真是「好事成雙」、「嚐腸久久」
好吃好用又好罵的豬系列~像是肉燥、肉鬆和香腸真不虧餐桌上的佐飯良伴
【牛蒡甜不辣】吃起來爽口不油膩,還貼心搭配薑片提味
【肉燥油條】酥脆油條+香滑肉燥的小點,才花兩個10元銅板很值得推薦!
遵循麥氏黑白點菜法則,就是名稱越少見越奇特的都要嚐鮮
這回誤打誤撞點上了這盤經濟實惠又好吃的小菜,真是幸運啊
【蒜泥培根肉】就是俗稱的「蒜泥白肉」
因為一開始對菜名有過度期待,所以發現上菜平凡不如預期時有down了一下
即使如此~還是無損它在我心裡皮薄肉Q的好印象,亂點菜總是要學次乖!
插播主餐【燒烤豬肉飯】,簡而言之應該就是「燒肉飯」吧...
肉片厚切雖是好事,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厚薄跟蒜泥白肉差不多的燒肉
這樣容易入味、醬汁吸附也均勻,才是拌飯最佳組合!
若能再搭配幾片小黃瓜或是醃蘿蔔必能大大提升視覺和味覺的「好食度」
【嫩筍煎蛋】見火侯均勻的耀眼色澤也不消我多做描述,直接就開腸剖肚吧!
皎白清甜的筍絲明顯可見,蛋香和筍香交織出田園的清新香氣
這道耳目一新的蛋料理要偷偷學起來,易煮好吃有機會還能拿出來秀兩手!
壓軸大台柱的鎮店【傳統魯肉飯】閃亮登場!
油油亮亮乍看下肥肉頗多,但最特別的是吃在嘴裡卻不會覺得噁膩
後來我上網蒐密時才發現...原來它肥Q而不膩的秘訣在~久滷去油脂而保留膠質
要是沒有豐富的前菜墊肚子,恐怕我隨便都能夠扒光兩三碗魯肉飯!
因為我之前老是記不起來店名是「食谷飯堂」還是「飯谷食堂」
回頭看著這碗滷肉飯後,這才終於明白它為何取名「飯堂」了~
早期農業時期的人勞動量大,沒有大魚大肉裹腹無妨
但一定要用米飯把肚子填飽飽當飯桶才有力氣做事......
一般可以用餐的地方叫做「食堂」,而吃飯吃粗飽的地方就叫做「飯堂」
因為不想嫁給「貓仔ㄤ」(意指滿臉青春痘的老公),所以不得已被養得白白胖胖
最後兩人吃完八宮格花費約三百元有找,很適合小家庭或朋友相揪呷飯!